近年来,国内发生多起实验室爆炸事件,从前几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实验室爆炸,到南京大学实验室爆炸,再到去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的事故,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引发公众关注。不久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高等学校科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4月起做好实验室安全自查自纠。
目前,我省高校共有建制实验室(非自然间)1033个。实验室类型多、实验仪器设备设施多、易燃易爆物品种类多、接触和操作人员不固定等,都是影响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些问题,我省高校的管理情况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室人脸识别门禁
开发专门平台审批采购
实验材料是高校采购的必需物资,其中不乏危险化学品,这些危化品一直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除了一些易制毒、易制爆等管制类化学品要在公安机关严格监管下使用外,许多高校正通过建立严格的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把各类危化品的采购、运输、存放和废弃物处理关口。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实验室管理科科长陈亮向记者展示了刚上线的新版实验耗材采购平台。“这是一个校内购物平台,有经营和运输资质的供应商通过学校审核后,才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商品。学校老师用自己的经费账号登录后,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化学试剂等实验耗材。”陈亮说,“就跟网上购物一样,只不过涉及到国家规定的2828种危险化学品时,会多一道审批程序。”
说话间,陈亮的手机上弹出一条“待审批危险品订单”。原来,平台还开发了相应的手机审批流程。陈亮打开相关微信公众号,一张“无水乙醇”的订单出现在手机屏上。订单除显示所采购物品的数量、价格、供应商、采购者、经费卡号等信息外,还在“用途”栏里填写了“分析实验配制试剂,中药提取用”等字样。确认过数量、用途等信息后,陈亮点击审批按钮,签上自己的名字。订单通过审批后,供应商将按时发货。
据介绍,以往学校的实验耗材大多由老师自己跟供应商对接购买,再拿发票向财务报销。因为许多化学物品名称专业,财务人员可能无法判断物品是否为危化品。而现在,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危化品自动识别,且根据交易记录,学校购入的危化品情况一目了然,便于从采购源头对进入校园的危化品进行动态把控。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试剂库防爆墙
纳入系统实时跟踪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高校所用危化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安全存放这些危化品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相对于化工企业来说,高校实验室化学试剂种类繁多、剂量小,对分类储存要求较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室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实验室安全与信息化科科长亓文涛说,该校启动了高校化学试剂库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的研究与编制工作,并于2018年建成一座包括易燃易爆化学品存放室、有毒有害化学品存放室、酸性腐蚀品存放室、碱性腐蚀品存放室、废弃物回收室和分装室等多种功能设施的先进试剂库。
这座试剂库从选址、方案设计、建筑材料选用、尺寸设计、设备安装,到安全防护标准等都有极细的要求,不仅为高校危化品的分类存储探索出标准,同时也为废弃物回收和处理提供了解决方案。据悉,近期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编制的《浙江省高等学校化学试剂库设计规范》将由省住建厅发布。
据了解,目前我省针对高校实验使用的危化品,从采购、存储、取用到后期废液处置的整个流程,都已有明确规范,“每所高校中存有哪些危化品、量多少,都已纳入省应急厅危化品管理平台一图一表系统,实时跟踪。”省教育厅校园安全处处长胡惠华说。
试点推广实验室“周知卡”
“根据海因里希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29起轻微事故,至少300起的事故未遂和1000个违规操作和事故隐患。”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部副主任王辉说,高校教师必须将学生安全放在首位。
近年来,我省高校在推进实验室安全教育上花了不少心思。多所高校积极推进实验室准入机制,学生只有修完相关安全教育课程,通过考试拿到证书后方可进入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试点推广实验室“周知卡”制度:师生进入实验室前,拿起手机对着门上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知道这间实验室中存有哪些危化品,这些危化品有哪些特征,进入实验室需注意些什么。
同时,各高校还成立实验室安全社团,通过开展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安全隐患排查、应急防护演练等,让更多学生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
此外,为确保高校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切合实际需求,浙江大学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的指标进行了多年研究,形成一套准确高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目前,其成果《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已被众多高校采用,并成为教育部实验室安全检查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