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9月初邀请交警同志来秋山中学宣讲交通安全,有时间吗?”
“有,我们正好也要开展宣讲活动。”
临近开学,德清县康乾司法所副所长吴俊杰张罗着辖区秋山中学“有德小子”公民法治素养观察活动的培训事宜。恰好,德清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也有法治宣讲安排,双方一拍即合。
“有德小子”公民法治素养提升项目是德清县司法局、普法办牵头,在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等多部门参与指导下,由德清县阳光里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的社会实践小组,是该县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浙江省司法行政现代化建设五个试点之一。
项目招募中小学学生为法治观察员,开展主题鲜明的法治观察活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以及互通有无的信息反馈。
争做法治观察员
今年6月,“有德小子”公民法治素养观察团再次招募,吸引近300名学生报名。而在一年多前,对于德清各中小学来说,观察团还是个陌生的名词。
德清县阳光里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刘建伟对去年6月观察团初次招募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彼时主动报名者寥寥,最后经老师推荐,有了首批30名观察员。“相比于美术、舞蹈等社团,同学们可能认为法律比较枯燥。”刘建伟说。
然而,首次实践活动就让学生们改变了看法。那是去年9月,秋山中学沈若琪等观察团成员在学习国旗法后,看到一处废旧厂区内悬挂着一面破损的国旗,于是联名给所在街道负责人写了一封信。很快,废旧厂区就换上了一面崭新的国旗。这件事至今被同学传为美谈(本报2022年9月27日曾作报道)。“没想到,法律知识讲座不仅有趣,还很有意义。”沈若琪说。
随后,德清县司法局制定《“有德小子”公民法治素养观察团组织及实践规则》,统一了观察团成员服装、书包,还根据“有德小子”品牌形象设计观察团专属Logo。在后续“防止校园欺凌”“交通安全”等法治观察活动中,观察团成员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整齐划一地走在街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今年,经过重重筛选,6所学校的120名学生成为法治观察员。这些人中,有像沈若琪一样的“学长”,更多是慕名加入的新同学。“哥哥姐姐们在学习法律知识后,能发现问题、改善身边的法治环境,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今年的新成员、乾元中心小学的郭睿辰说。
一校一主题
法治观察,主题是关键。
随着加入的学校增多,今年7月,德清邀请专家、学者、普法志愿者根据学校特点,制定了一校一主题的观察策略。譬如,秋山中学位于城乡接合部,交通安全隐患较大,其法治观察主题为“交通安全”;三合中心学校临近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其法治观察主题为“湿地保护”;莫干山中心学校是乡镇学校,其法治观察主题为“防止校园欺凌”;乾元小学则是带领小学生到法治阵地“找茬”,观察法治元素有无缺失或者错误之处;德清县第二中学继续围绕国旗法开展观察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学校的主题根据实际情况一年一更换。近年来,德清持续重视青少年普法教育,涌现出“小小宪法朗读者”“宪法三字经”等创新形式。德清县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姚欣平表示,“有德小子”公民法治素养观察团是青少年普法的升级版,有助于推动青少年普法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做到精准普法、深度普法。
种下法治梦
做法治糕点,在模拟法庭判案……8月中旬,120名“有德小子”在德清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开展寓教于乐的法治研学夏令营活动。
德清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是首批省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德清县“有德小子”法治素养研训基地,也是当地青少年亲近自然、学农劳动、磨练意志的主要实践基地。走进设立在该校的“有德小子”公民法治素养研学馆,清新的色调、活泼的动画,详细展示了观察团品牌、阵地建设、队伍体系、文创产品等内容及公民法治素养相关知识。
“学校每年接待县内外实践活动者超3万人次,‘有德小子’法治观察团设在这里,能增强人们对它的了解,潜移默化培养人们的法治意识。”德清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蒋红良介绍,“有德小子”公民法治素养观察团构建了“1(1个基地)+6(6个学校)+N(城市书房、邻里中心)”体系,形成了“培训—观察—交流—反馈”闭环模式,它不仅是学生们的实践活动,更是联动普法责任单位、两代表一委员等优势资源,实现校内校外互补的法治宣传教育矩阵。
譬如,实践活动前,会邀请普法责任单位相关人员或专家、学者为观察团成员讲解法律知识;观察结束后,开展头脑风暴式法治沙龙,最后向相关单位反馈观察结果,从而实现校内校外“知识储备—观察宣传—信息回流”双循环,引导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形成法律认知,悄然种下法治梦的种子。
值得一提的是,“1+6+N”阵地每学年活动数据分析结果将会呈现在“有德小子”公民法治素养研学馆。如此一来,全县青少年的法治需求、青少年普法工作的长短板一目了然,从而推动青少年精准普法的开展。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增加一位小小法治观察员,就是多播下一粒法治种子,就会多影响一个家庭,谁能说10年之后不会绿荫成林呢?”蒋红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