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着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对于它们,怎样以有效的保护推动文化的传承?近日,杭州的南星古桥边,一场关于古桥保护管理的检察听证会召开。
“不可承受之重”
南星古桥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中河南段,长约14米,宽约5米,式样为单孔石拱桥,与桥南的“南星古泉”一起被列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桥始建于北宋,取名“南新桥”,元、明时期以“朱家桥”称呼,清初改称“里横河桥”。如今,又以“南星桥”的身份为附近居民提供通行便利。沿青色石板拾级而上,桥柱上雕刻的莲荷,两边桥栏板的浮雕奔马和游鱼,古桥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南星桥的桥栏由4块抱鼓石、16根荷花望柱、10块浮雕桥栏板构成,桥面为台阶结构,未设计提供专供车辆通行的坡道,理论上仅能满足步行需求。但是,居民们过桥却不仅限于步行。不久前,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检察院收到“益心为公”志愿者提交的线索,称部分居民推行非机动车于南星桥频繁往返,并在推行过程中通过桥栏板内侧狭窄的斜坡借力,致使桥体两边的荷花望柱及桥栏板被非机动车长期刮割、磨损。
为掌握南星古桥的实际情况,上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来到南星古桥实地查看。勘验结果显示,居民推行电动自行车甚至三轮车过桥的情况确有发生,南星古桥多根荷花望柱下方有较为明显的横向磨损痕迹,且车辆踏板、车轮轮轴位置与荷花望柱被磨损位置高度基本一致,可以认定南星古桥荷花望柱磨损问题系长期受过桥车辆擦碰所致。
保护与使用之困
南星古桥东出江城路,西通凤山路,周边系铁路沿线,居民通行需求较大。因此,保护工作势在必行。然而,如何修缮,以及如何权衡古桥修缮保护和满足通行需求,是一大现实“痛点”。
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上城区检察院以“南星古桥文化保护专项监督及协同治理”为议题,在古桥边召开检察听证会,邀请职能部门、文物修缮公司代表及行业领域专家,为落实南星古桥修缮及后续治理问题群策群力。
会上,听证员代表多数意见认为,应当在充分保障周边居民通行需求的基础上,对桥体做尽可能不改变原有风貌的修缮改造。南星古桥台阶部分已历经数次更换,台阶上旧存老砖已经少之又少,可以考虑在桥体中间加装斜坡以便于非机动车通行。此外,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张国雄结合自身多年文物保护经验补充认为,古桥修缮需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对已严重破损的荷花望柱、桥栏板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力争“修旧如旧”的文物修缮效果。
古桥应“建于过去,活在当下”
南星古桥不仅蕴含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更承载着归人过客的纷纷足履。在保障南星古桥不受人为侵害之余,也要充分考虑附近居民的交通需求,避免南星古桥成为“孤”桥。因此,对南星古桥的修缮工作,不应局限于做“标本式”处理,更应充分利用古桥的固有建筑功能,使融入现代生活当中,让古桥在交通发达的今天继续为中河两岸居民发挥其应有的通行作用。根据听证的结果,相关部门将结合各方意见,完善古桥修复方案并尽快开展修复工作,在可行限度之内实现文物保护和满足现实需要的有机统一。
据了解,上城区检察院后期将以公开的方式进行成果验收,努力以检察机关文物保护公益诉讼促进“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