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期间,浙江的法官们维护公平正义的脚步没有丝毫放缓,他们透过一块小小的屏幕,将线下办案全面转向线上。而在这块屏幕上,无论是法官还是案件当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武汉加油、为湖北加油。
“我在武汉没法找工作,需要这笔执行款”
2月10日,嘉兴市南湖区法院执行法官程晶晶在系统里看到一名武汉当事人通过移动微法院申请执行,立刻拨通他的电话。沟通中,程晶晶得知他住在武汉洪山区,目前身体情况良好,但急需执行款。
这名当事人姓孟,原来是嘉兴某电子公司的研发工程师,因与公司发生劳动争议纠纷,无奈之下走上诉讼之路。经南湖区法院及嘉兴市中院一二审判决,该公司需支付孟先生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相关工资等合计12万余元,同时判决该公司向孟先生出具解除合同证明、为他办理后续的社保关系等转移手续。考虑到孟先生身处武汉,案子审理期间都是通过互联网开庭,为孟先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月21日判决生效,但被告公司并未履行付款义务。“这一年我因为和原公司还没从法律上解除劳动关系,无法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所以一直待业在家。”孟先生说,现在武汉疫情严重,一时半会儿没法找到新的工作,他真的很需要这笔执行款。
挂断电话后,程晶晶立即联系被执行人代理人。在她的释明引导下,对方表示理解法院工作,也体谅申请人的近况,很快就把全部执行款项打到了法院账户。2月12日,孟先生收到了执行款,“感谢法官,短短三天内就帮我执行到了款项,给了身在疫区的我莫大的温暖。”
“疫情当前,更不能欠湖北老乡的工资”
2月13日,身处湖北的当事人王先生在微信上收到了被拖欠了3年的工资。王先生是永康市法院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的原告。几年前他在工地上做些建筑的散活,没想到老板出具一张欠条并支付其1000元工资后,便没了下文。
春节前,王先生将老板告到了永康市法院,在法院与他确定开庭时间等具体事项后,便安心地回了湖北老家。可刚到家两三天,王先生所在的村子就因疫情实行了严格管控。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门打工,虽然被拖欠的工资只有几千元,但对我们来说,一分钱也是钱啊!”王先生在电话里焦急地说,自己很怕会“赶不上开庭,拿不回工资”。
承办法官王晓马上通过电话联系了被告,当天就引导双方进入移动微法院,通过多方视频进行调解。“疫情当前,我也不好意思欠湖北老乡的工资。”调解成功后,工地老板当场通过微信向王先生转了6000元工资。
收到这笔“隔空”转来的工资,王先生非常开心。他告诉王晓,等疫情结束,自己要带着孩子回永康,“孩子这么多年都在那边上学呢。我们对老家和永康都有感情,大家这么照顾,湖北一定会好的!”
“暂且放下纠纷,让武汉的兄弟们安心抗疫”
2月9日,宁波高新区法院法官章叶群在移动微法院上收到了一个撤诉申请。原告是宁波高新区一家机电科技公司,与被告某净水科技公司存在长期供货关系。2018年8月30日,双方对货款进行结算时发现被告公司还欠着机电公司201万余元的货款,双方协商后达成还款协议。但直到今年1月9日还款期限届满时,被告公司仍有43万余元的货款没有付清,于是机电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判决被告公司立即支付剩余货款。
疫情发生后,武汉情况严重,恰好被告公司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该公司高管也多数在湖北。诉前调解时限即将到期,章叶群主动与原告联系,询问是否决定正式转入诉讼程序。一番沟通交流下,原告决定撤诉,待疫情结束后再处理纠纷,“疫情当前,我们作不了什么大的贡献,但也不能添麻烦,所以我们决定暂且放下纠纷,让武汉的兄弟们安心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