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约定不作数了?工人们讨说法
乡土味“调共体”出马,两天搞定

  “这么棘手的问题,没想到两天就解决好了,太感谢了。”日前,一群湖北籍施工人员专程来到嵊州市金庭镇矛调中心致谢,脸上全是笑意,早没了之前讨要工资时的怒气。

  两个月前,施工队队长肖某带领30多名队员承包了金庭镇一处隧道施工任务,并与劳务公司合同约定:按出石方量计算工资,每方30元。两周后,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施工条件艰苦,肖某和劳务公司重新约定:工人工资以每月7500元保底计算,加班另算。不过,第二次的约定,双方只是口头达成一致,并未签署合同。

  很快,到了结算工资的时间,劳务公司表示只能按照所签合同来算,并不承认之前的口头约定。30多名施工人员情绪激动,多次索要无果,求助金庭镇矛调中心。

  肖某他们承接的工程属于金庭镇一较大工程项目,早在项目落地时,镇矛调中心就专门针对这一项目成立了“调共体”,汇集了律师、工程专家、调解员、民警等专业人才,方便及时处理与这一工程相关的矛盾纠纷。所以,一接到肖某等人的诉求,“调共体”成员便迅速作为、分工合作。两天后,收到了近40万元工资,30多名施工人员转怒为喜。

  未雨绸缪、精准出击,这样的“调共体”并不是个例。金庭镇矛调中心在整合群众来访接待中心、12345投诉办理中心等13个平台,实现镇村联动、“一站式”便民服务基础上,因地制宜创设了桃形李调共体、苗木调共体、家事调共体、诉源治理调共体等9个“调共体”,对基层生产生活矛盾“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桃形李、苗木、养蜂都是嵊州特色产业,通过设立‘调共体’,整合各行专业人才,颇具乡土味,能有针对性地高效化解矛盾。”金庭镇矛调中心负责人虞潇方介绍,“小到百余元的桃形李纠纷,到大上百万元的工程项目纠纷,都能通过‘调共体’迅速解决。”  

  亮点特色我来说

  嵊州市司法局副局长过峰艳:

  金庭镇矛调中心建设有“乡土味”的“调共体”,是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推进“三服务”的非常好的举措,也是嵊州市司法局推出的新时代民情日记“融调解”机制(融合平台、融合队伍、融合方式、融合资源、融合机制、融合文化)“六个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推进“融调解”,切实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