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活在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辽头村的村民来说,由于生态涵养保护等原因,背靠金华最大饮用水源——沙畈水库却一直喝不上干净的自来水。而今这困扰了他们很多年的尴尬问题终于解决,不久前,村里新建的供水站投入使用,不仅扩建了蓄水池,而且添置净化设备,重新埋设自来水管道,近400名村民的喝水难题一举解决。
“这多亏了市公安局派来的叶书记,帮我们跑东跑西,买设备,争取补助,”村干部曹正跃说。
曹正跃所说的“叶书记”名叫叶晓君,是金华市公安局警务督察支队民警,今年59岁,本已经退居二线,但去年4月,叶晓君又多了一个身份——市派农村指导员兼第一书记,指导婺城区沙畈乡辽头村的扶贫工作。
叶晓君联系的辽头村,虽然环境优美,竹林资源丰富,但位于偏远山区,距离城区有40多公里,村里近400人,有一半以上在外务工,存在缺物力、无财力的情况,村子发展长期落后。
要想改变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积极争取国家扶贫补贴项目,村集体再筹措小部分资金,项目做成了,村民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叶晓君厘清思路,决定从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着手。
叶晓君从扩建蓄水池入手,这一工程虽有财政专项资金补贴,小部分还要由村里支出。为了填上资金缺口,叶晓君四处“化缘”,终于顺利建成。
几个月没回老家的村民回来后,惊喜地发现村庄的变化: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村口;村里有了家宴厨房,粗加工间、冷菜加工间各有其位,消毒柜、冰柜、蒸饭柜一应俱全;村中央的池塘四周,已经用鹅卵石补填了破损塌陷之处;村里的露天厕所,粪坑也进行了拆除填埋……叶晓君把一件件实事办进村民心坎里。
村里有什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辽头村处于水源保护区,建设农家乐受限;种茶叶,因海拔不高,品质上没有优势……叶晓君无时不在考虑着,和村里干部商讨着,向朋友、同事请教着。他一边为村里争取项目和扶贫款,一边邀请多家企业老总到村里毛竹林实地考察,商讨承包合作,希望扶贫工作由输血转向造血,让村里集体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这里山地土层厚,笋长得比较深,这是个优势。如果能将山地流转,村里统一收回,转包给投资者种笋,再加工成笋产品。不仅可以利用起山地,村民也可以就近干活,增加家庭收入。”叶晓君又有了新的想法,利用废弃校舍改造了一间笋干烘房,到时春笋就可以加工成笋干了,这样又多了一部分收入。叶晓君的思路还不仅限于此,想得更远的是将毛竹林流转成功,这样提高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收入指日可待。
当了农村指导员兼村第一书记,叶晓君每周驻村三天,但本职工作也不含糊,督察、开会、学习,从不缺席。作为派驻市委政法委公安信息联络员,叶晓君参与接待信访案件80余起,化解重点疑难信访件10余起,真正做到“职务退二线,冲锋在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