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案例分享会,有他们过去一年的改造成果

“从对抗管教到放下心中戒备,如今的施某会拿起《格林童话》,给电话那头的儿子讲故事……”近日,在浙江省南湖监狱举办的罪犯矛盾诉求多元化解案例分享会上,民警李明磊分享了罪犯施某的改造故事。

法治教育、心理疏导、情感暖心,针对施某的改造“妙计”,正是近年来省南湖监狱不断探索罪犯矛盾诉求多元化解的成果。这场案例分享会,还有很多像施某一样改造成功的故事。

一双棉鞋让矛盾“破冰”

因诈骗罪刚入狱的阮某,此前有数次服刑经历,自以为“改造经验丰富”,不服管教,多次违反监规纪律。

化解矛盾的关键,是阮某那双46码的脚。细心的民警发现,阮某走路总是拖沓,一看原来是鞋子太小,阮某要踩着鞋后跟才能走路。于是,民警上报分监区,分监区通过网上超市购得一双大码棉鞋。

接过民警送的棉鞋,阮某怔住了。后来,民警找他谈话时,他愿意主动敞开心扉,说起身上的疾病,说起久未联系的家人。有了切入口,再通过疾病治疗以及亲情感化,现在的阮某未再有违纪和扣分,还积极参与监区“枫桥式”星级小组的考评。

“这是分监区为了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而制定的。民警根据罪犯日常改造表现,对改造表现较好的罪犯发放一定数量的‘大拇指卡’,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大拇指卡’数量多少排名。”民警曹林峰介绍道,排名高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奖励,比如增加拨打亲情电话的次数、参加亲情帮教等。

自实行“枫桥式”星级小组考评以来,监狱的整体改造环境和氛围明显改善,违规违纪率有效下降。

一个心愿

让“心”找回前行方向

对罪犯韩某来说,最好的奖励是监区帮助他兑现了心愿。

2015年,监狱试点推行“微心愿·忏悔”教育改造机制,让罪犯通过自己真心忏悔的表现来争取向家人的忏悔机会,并一直持续至今。

去年9月,分监区发现韩某变得沉默寡言,改造状态直线下降。了解基本情况后,分监区给了韩某一次“许愿”的机会。“妻子想和我离婚……”韩某伤心地说。对面的民警却皱了皱眉,韩某和妻子一直很恩爱,他入狱服刑后,两人书信不断。看着魂不守舍的韩某,民警觉得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一番沟通,真相浮出水面。原来,前不久,韩某和妻子打电话时得知,岳父被查出患有癌症,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妻子每天12点到18点要打零工赚钱,下班后又要赶往医院,照顾父亲到第二天早上。“我帮不上她,看她这么累,我不能再拖累她了。但我真的不想离婚……”韩某哭着说。

了解情况后,民警建议韩某录个视频,“把你想说的话录下来,我们给你带到。也听听你妻子的想法。”想到结婚多年没送过妻子什么东西,韩某又用自己监内所学为妻子做了一个包,“希望她会喜欢。”

带着视频和礼物,民警远赴韩某的老家河南,驻地司法所、矛盾调解专家、当地村干部、驻地公安民警也共同参与矛盾化解。当民警播放韩某的视频、送上他亲手做的包时,韩某的妻子哽咽了,“麻烦警官帮我带个话,我不会和他离婚的,让他好好改造,我等他出来!”

相处18年,即使韩某已入狱12年,韩某妻子仍期盼着他回来。在民警带回的视频中,韩某妻子用一首歌,表达了对丈夫的牵挂,“缘分让我遇见了你……”韩某许的“愿”,用另一种方式得到圆满。

截至2023年,省南湖监狱的“微心愿”行动已连续开展8年,解决重大疑难问题89人次。

十个问题让矛盾就地化解

一个空间,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杯茶,在出监分监区,这是每个临释罪犯都会来的地方。

“在监狱改造情况如何?监狱警官对你如何?你有什么诉求吗?……”出狱前,罪犯们往往需要回答10个问题,包含罪犯个人诉求、身体状况、改造经历、投诉举报、新生打算等方面。

“别小看这些问题,有时候,一些矛盾就这么问出来了。”民警徐文强说。他还记得,罪犯张某回答完问题后说自己不想出去了,反正外面也没有亲戚朋友,还不如老死在监狱里。

徐文强把张某引导至精心布置的谈话场地,真诚与他沟通,得知张某的父母早年间已去世,妻子在他入狱后就与他离婚,不再有联系。长时间以来只有一个姐姐偶尔联系。

对此,出监分监区民警一方面想方设法联系到张某的姐姐,告知张某即将刑满释放的消息,通过多次沟通,张某姐姐表示愿意来接他回家;另一方面,民警积极对张某进行心理辅导,最终张某调整好心态,表示要用出狱后良好的表现回报亲人。

出狱前,张某特意找到徐文强,“过两天我姐姐就要来接我了,出去后我一定会好好生活,谢谢警官!”

出监分监区把刑释前的罪犯矛盾化解称为“归巢行动”,让每一个临释罪犯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做到“问题归零、心态归正、安全归巢”。自2023年3月实施以来,分监区共接收1087名罪犯,收集矛盾诉求83个,极大地提升了罪犯临释前的稳定水平,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