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会开出花来,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4月18日下午,当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旭亮深情地念出戴望舒的诗歌《寻梦者》时,在场的人无一不被触动。
杜旭亮口中的“梦”,正是浙江即将打造的“未来社区”这个美梦。自今年省两会“未来社区”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浙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又有实质性进展。日前,省政府正式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这也标志着我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将全面启动。
这些场景将成为现实
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浙江对未来社区内涵作出了明确定义,提出“139”顶层设计,具体来说,就是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构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住在城市里的人或许有这种感觉,原本充满人情味的邻里关系,如今不再紧密浓烈。未来社区建成后,将以塑造“和合”特色邻里文化、创新邻里贡献积分机制、打造邻里互助生活共同体等为重点,构建“远亲不如近邻”的未来邻里场景。
针对家长最为关心的社区教育问题,未来社区也已勾画出一幅美景:将高质量配置托儿服务设施,重点发展普惠性公办托育机构,探索临时看护、家庭式托育等多元化模式,强化专业托育员培训和监管体系建设,实现3岁以下幼儿托育全覆盖;提升扩容幼小服务设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打造“名师名校在身边”青少年教育平台,围绕3—15岁年龄段教育需求,打造社区青少年线上线下联动的学习交流平台,打通优质教育资源进社区的渠道,集成素质拓展、兴趣活动等多种类型教育服务。
此外,在未来社区中浙江也提出了“打造未来交通场景”,将构建“5、10、30分钟出行圈”。在这个出行圈中,通过统筹车位资源,创新车位共享停车管理机制等,可以实现5分钟取停车;通过创新街区道路分级、慢行交通便利化设计,可以实现人在10分钟内到达对外交通站点;运用智慧数据技术,集成社区快递、零售及餐饮配送等物流需求,可以实现30分钟配送入户。
三年后全面推广
据悉,未来社区建设统筹考虑不同城市、不同政策路径、不同类型环境和不同体量范围等因素,优先考虑公共交通便捷、地上地下空间高强度复合开发的区块开展试点。试点项目分为改造更新和规划新建两大类型,以改造更新类为主。改造更新类以20世纪70—90年代老旧小区为主体,鼓励采取全拆重建和插花式改修建等方式,综合政策处理难度小、居民意愿高、改造需求强等因素选择试点。规划新建类依托省重大发展平台,高铁、轨道交通站点,人口集聚潜力大等要求选择试点。
县(市、区)人民政府作为试点创建主体,鼓励和支持优质国资、民资、外资投入未来社区建设运营、管理服务,鼓励优先采取“项目全过程咨询+工程总承包”管理服务方式。原则上规划新建类2年左右完成试点建设,改造更新类可放宽至3年左右。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围绕‘三年成品牌’总要求,高质高效推进试点建设。”杜旭亮介绍,浙江将在2019年初先行择优启动若干省级试点,到2019年底,培育建设省级试点20个左右。到2021年底,培育建设省级试点100个左右,建立未来社区建设运营的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涌现一批未来社区典型案例。2022年开始,全面复制推广,裂变效应显现,夯实未来城市发展基础,有力支撑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