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桐庐马术场馆举行着马术场地障碍团体赛决赛。不同于其他赛场,这里没有高昂的欢呼声,观众异常安静,哪怕是惊呼声也是极其轻微,直到比赛结束才会有短暂的掌声和欢呼。
“马儿的听觉非常敏锐,如果观众席有尖叫声,容易吓到它们。”桐庐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副大队长方恒告诉记者,目前他是桐庐马术场馆的安保主任,也算是半个“马专家”了。
马术项目比较特殊,是亚运会唯一人与动物共赛的项目。人马共赛,马也是运动员。亚运会期间,这里有114匹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马,如何保障这群特殊“运动员”?与其他场馆相比,这里是否有更多“讲究”?跟着记者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场馆处处以马为本
比赛切记要安静
9月21日凌晨2时10分,首批境外参赛马运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方恒所在的安保团队提前谋划部署,为了让最后29公里顺利畅行,他们在沿途110余个大小路口安排保障力量,细分到交通岗、护送岗、卸马区维持秩序岗等。当天上午9时许,马匹安全、顺利抵达桐庐马术中心。
马儿历经30多个小时到场馆,为了给它们一个良好的环境,场馆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比如每匹马儿独享16平方米“单间”,室温恒定在26℃左右;赛场用的沙子里拌入进口纤维材料,使其更紧密、更有弹性,保障马匹和选手的安全及舒适度;马匹行走的通道铺设了防滑胶垫等。
为了保障马儿安全,场地安检团队70多人花2天时间,对马房和整个场馆进行了地毯式搜查。“我们主要是搜查一些易燃易爆的物品,特别是在马活动的地区,比如草皮、下水道、马房房梁等。”方恒介绍说。
马儿对声音敏感,特别容易受到惊吓,这也让马术比赛的保障服务工作极具特殊性,《马匹防干扰措施》应运而生:“禁鸣喇叭、警笛,部分道路实施交通管控”“禁止敲锣打鼓等产生巨大声响的行为”“禁止在场馆周边使用大功率喇叭”等等。防干扰区域包括瑶琳镇、横村镇、分水镇全域,钟山乡夏塘村、大市村以及其他实施交通管制的区域。
“马匹对声音很敏感,在比赛中尽量不要突然大声喧哗!”一到了安检口,观众就会听到公安设置的观赛注意事项。在比赛开始时,场馆语音也会播报提醒:请保持绝对的安静,不要鼓掌、不要使用闪光灯拍照、不要在看台上跑动,避免影响参赛马匹等。
不看比赛看观众
507人值守大后方
在观众看台,有一群身穿蓝衣面向观众的人,为了做好服务保障,他们没有回过一次头,始终用后脑勺“看”比赛。他们是场馆安保团队的成员,负责观众席的安全保障。比赛现场还有一支巡逻队伍,他们对马匹活动区域、主体场馆、国旗奖牌存放点等安防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像这样的“守护蓝”,场馆内共有507人,他们被细分到安检、验证、交通、消防、治安五大岗位。
大部分岗位的“守护蓝”每天凌晨4点就开始陆续进入工作状态,尤其是要在马僮村、验证点、安检站、场馆周界等重点区域开展24小时值守,“因为马房开门时间是早上5点多,安保也要跟上”。记者注意到,这里面还有不少老民警的身影。“他们都是主动报名参加的,虽然压力大很辛苦,但一辈子能参加一次亚运会很难得。虽然累,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方恒说道。
在采访过程中,方恒几乎几分钟就要接一个电话,“多的时候一天有100多个电话,都是安保方面的事情”。赛事期间,方恒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晚上还要开复盘总结会,这段时间他几乎是住在了场馆,摆一张行军床,一闭眼就能睡着。
和方恒一样坚守岗位的,还有很多人。比如女警汪旼昉,她是验证岗位的一员,脚不慎扭伤,但还是一直待在岗位上,直到脚越来越肿,被医护人员诊断为骨折,才被劝到医院治疗。桐庐分水派出所副所长魏杰,目前是场馆的治安主管,虽然是本地人,但他赛前一个月基本没回过家,“难得回去一趟家,也是换一身衣服”,他笑称自己回家唯一的“礼物”就是脏衣服。9月初,正是开赛前期,魏杰老婆生产,他才有机会回家待两天。
正是因为这些“守护蓝”,比赛开展得很顺利,观众也有更好的体验。
方先生一家三口一起来看比赛,“我女儿很喜欢小动物,这是唯一一场和动物有关的比赛,所以国庆带她来看。”方先生说道。观赛不能大声呼喊,小女孩就一个劲挥舞着国旗,“比赛很好看,马也很漂亮。”她说。
从温州赶来看比赛的谢正翰是个小马术迷,他已经学习了半年马术,这次桐庐有比赛,爸妈带他和弟弟来感受一下。“我挺喜欢沙特的运动员,他们技巧挺好的。”谢正翰说,国庆期间他还看了不少比赛,比如篮球、轮滑、羽毛球和足球等,衣服上挂满了亚运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