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亚运大巴缓缓驶入亚运村,十几位亚运会技术官员有序下车,结束了他们当天的赛事之旅。这辆大巴下午2时从淳安出发,比预计抵达时间早了10多分钟。
车辆停稳后,驾驶员龚宏良举着手电筒绕着大巴转了起来,他细细检查车况后,又马不停蹄地将车辆开往位于杭州九堡客运中心的停堡基地进行车辆检修、加油和清洁。“我得确保车辆有最好、最安全的状态。”龚宏良告诉记者。
在杭州亚运会期间,3545名像龚宏良这样的驾驶员穿梭在600多条亚运路线中,安全、准时地出现在始发地和目的地,至今未发生1起交通事故和车辆跑错、比赛误点事故。这些驾驶员来自哪里,又是怎么做到的?
层层筛选,加紧培训
这3545名驾驶员来自全国12个不同的省、市,他们可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老司机”。
今年6月,杭州交警拿到了一份参与杭州亚运会的三大服务商驾驶员名单,总共有5000多人。“我们对5000多名驾驶员进行进一步筛选,调查驾驶员三年内有无扣12分的记录、存不存在酒驾行为、是否发生过有责的重大交通事故等交通行为。”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科技信息处基础科科长任浩介绍说,经过近3个月的反复对接,最终敲定了3000多名素质优良、交通违法行为少的驾驶员,组成了一支亚运赛事通勤驾驶员团队。
为了让这支运输队安全“跑起来”,杭州交警成立了驾驶员实训团队,分批召集驾驶员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先让他们都能“识路”。
从乘客上下车时的文明用语、亚运会服务礼仪,再到车辆故障、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经过3轮近1个半月的系统学习,驾驶员们顺利通过了理论知识的考核。
涉及亚运赛事的交通流线有600多条,杭州市内最长为211多公里。为了组织好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驾驶员,交警实训团队与服务商对实训计划、路线安排进行了反复研讨。
今年端午节,杭州交警带着驾驶员们练上了。“根据不同路线,我们将驾驶员分成了若干组,每个组都安排一名交警来领路,带着他们完整来回走一趟。”任浩说。交警全程在车上陪着驾驶员,一边提醒他们什么路段容易开错、什么时候应该转弯、亚运数字专用车道的牌子应该怎么看、场馆应该从哪个门进等。
到亚运开赛前,驾驶员已经完成了不同任务路线实训3923次。
今年9月,驾驶员们迎来一场赛前“大考”,杭州交警对驾驶员进行模拟测试,所有驾驶员都顺利通过了模拟测试。
背后还有“精算师”团队
乘坐亚运大巴的,主要是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等,如果不能准点到达,就会影响到比赛和采访。如何保障涉亚人员的准点率?这背后还有一支“精算师”团队。
在杭州亚运会交通安保指挥调度中心东侧,一块不到30平米的隔间内,各种指令一个接一个传出。“发车准点、路途准点、到达准点”是这支“准点团队”唯一的要求,也是不容有失的目标。
虽然驾驶员都经过系统的实训演练,但过程中还是可能发生车辆开错路线、延误的情况,这在正式比赛期间是不允许发生的。
“保障其实从出发前,就已经开始了。”团队负责人李俊琦介绍,依托杭州城市大脑,在大巴出发前,他们就会通过相关的导航软件,预估车辆达到时间,如果发现路况不佳,就会提前发布风险预警,并安排属地交警,对通勤道路沿线提前进行疏导。“为了沟通顺畅,我们还建了一个500多人的信息沟通群,保证信息的准时有效传达。”
当车辆出发之后,在后台上都会实时显示该车辆的行驶位置和时间,“每段路都会有标准时间线,如发现误差较大,会通过启用亚运专用车道、信号灯控制等措施,及时介入保证大巴准时抵达。”
“我们不仅仅要保障亚运相关的准时准点,更要减少对普通市民日常出行的影响。”李俊琦介绍,在杭州市范围内,共有亚运通勤道路370公里,其中设置了142公里的亚运专用道,“通过前期的研判和演练,我们对亚运专用道的启用设置了严格的条件。每天亚运专用道的启用率不足1%,把对社会面影响降到了最低。”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71-853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