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桐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实践。经过多年实践,“三治融合”已成为浙江省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品牌,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
作为“三治融合”发源地,桐乡市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现代化发展,通过打造区域调解品牌、创新法治宣传途径、推进诉调对接等举措,绘出最美“枫”景。
推进多元共治
解纠纷于“始然”
源头治理关乎社会治理能否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如何更好地将矛盾化解在前端?桐乡有新解法。
桐乡梧桐街道某服装厂为客户王先生加工了一批羊毛衫,但王先生一直没有支付货款。服装厂多次催讨未果,提起诉讼。桐乡法院将此案作为诉前调解案件,引调至梧桐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
梧桐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立即启动诉调对接程序,指派专职调解员及时与承办该案件的法官、案件当事人进行沟通,了解案件具体情况,开展案件调处,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协议。
“这起纠纷迅速化解,得益于诉调对接‘双向派驻’机制。”桐乡法院立案庭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双向派驻”机制是桐乡市司法局与市法院在推进诉源治理、促进民商事案件下降方面的一项积极创新,即基层司法所与派出法庭结对,每个司法所结对一个法庭,在镇(街道)司法所建立法官工作室,每周安排一名法官值班,参与诉前调解工作;同时在法庭建立驻庭人民调解工作室,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定期驻点参与调解工作。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全市各镇(街道)全面铺开。
同时,为广泛汇聚矛盾纠纷化解合力,桐乡在嘉兴市范围内首创公证机构作为特邀调解组织参与诉前调解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公证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调解品牌
化纠纷于“已然”
任何一座现代城市要发展,必然少不了新居民这个庞大群体,他们已成为推动城市前行的重要力量,但社会治理压力也随之增大。
时尚小镇濮院镇目前在册流动人口达15.6万,而本地户籍人口仅5.1万,人口严重倒挂,随之而来的涉及新居民的矛盾纠纷也相应增多。为此,濮院镇探索形成了新居民矛盾纠纷“以新调新”工作法,推出“乡情·濮缘”调解品牌。
“乡情·濮缘”调解团队由全镇范围内一批有威望、有责任心、有一定调解知识技能的外来新居民、少数民族同胞组成。按照矛盾双方户籍,从在册“乡情·濮缘”调解员中抽调同户籍的调解员参与纠纷调处。
数据显示,“乡情·濮缘”品牌自成立以来,调解成功的200余起纠纷中,调解员与当事人同籍贯案件比例高达100%。今年8月,“乡情·濮缘”调解品牌还被评为嘉兴市“金口碑”人民调解区域品牌。
“乡情·濮缘”只是桐乡特色调解品牌之一,近年来,桐乡市司法局立足本土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培育了一批区域型、团队型的特色调解工作品牌;成功打造了以“上门巡诊”为特色的屠甸镇“板凳法庭”、以乡贤调解为特色的石门镇“稻田理”、由桐乡市司法局13名退休老干部组建的“红色老娘舅”工作室等一批特色调解品牌,进一步焕发调解新效能。
创新普法方式
防纠纷于“未然”
槜李是梧桐街道桃园村的特色产业,也是浙江名果,其风味独特为群李之冠。
携李买卖活跃,也容易产生相关纠纷,为此,桃园村定期组织村民在法治小院接受法治宣传。村民李某因为携李买卖产生了纠纷,来到法治小院与数字普法人“桐小普”进行实时互动,了解相关法律内容。“数字人来给我解答法律问题,新鲜得很呐!”李某说道。
据介绍,桐乡打造的“数字普法人”应用,是全国首个运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推出的数字化普法新场景。该应用通过大数据建模、数字人技术应用,智能研判、精准锁定普法对象进行普法宣传。而且,为了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普法内容,数字普法人还会通过“AI换脸”技术,以“村社法律顾问”“身边律师”等数字普法人形象进行呈现。
法治小院内除了有数字普法人,还建有人民调解室、心灵驿站、法治剧院、法律服务室等功能室,并配备法律图书柜和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机等设备,让村民享受“一站式”法律服务,进一步提升村民法治素养。
此外,为强化全民守法,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桐乡组建了100个市、镇、村三级法律服务团,平均每个服务团服务2至3个村,法治教育、法律援助的触角从机关延伸到学校、企业、市场、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