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花开,让改造沐浴暖阳下

  大戏开幕,锣鼓声起。近日,浙江省第二女子监狱第二届向阳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暨教育改造成果汇报演出在大墙内展开。

  表演婺剧、太极功夫扇,吹奏葫芦丝,展示旗袍……台上,民警带着罪犯轮番上演非遗节目;台下,罪犯们掌声不停。

  非遗文化进大墙,如何与罪犯改造相结合?罪犯王小会(化名)的故事或许给出了其中一个答案。

  重拾舞台梦

  汇报演出这天,王小会早就起床了,梳妆、整理戏服、排练动作,她将在婺剧《穆桂英挂帅》中扮演一个小兵角色,“很紧张,但是也很期待,非常感谢监狱能给我这个机会!”

  59岁的王小会曾是豫剧演员,带领过40多号演员在逢年过节时赶场演戏,原本以为自己无法再有机会登台演出。去年监狱春晚,戏曲《樊梨花》让她眼前一亮,得知监狱有戏曲班,她的内心有了波澜。今年监狱组织非遗文化进大墙活动,她立马报名参加了“向阳艺术团”的婺剧班。自此,漫长的刑期有了新的盼头,王小会改造的劲头更足了。

  “穆桂英,穆桂英,桃花马上威风凛……”伴着铿锵有力的唱词,王小会扛着代表千军万马的大旗奔向舞台。

  据悉,监狱的“向阳艺术团”还组建了民乐队、电声乐队及清唱团,通过创新歌唱、舞蹈、情景剧等形式,传播正能量。

  近年来,监狱还积极引进婺剧表演、婺绣、盘扣等6大非遗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常态化进监开展课程,围绕“向阳新婺·浙里绽放”主题背景,季度性推进“精选之秀、婺里百态、亚运风采、枫桥经验”四大文化展,全方位展示非遗文化。

  绘出新图景

  2次获得监狱改造积极分子,3次被评为优秀报道员,参与创作的瓜子画《清明上河图》在全省监狱系统修心教育成果展上获得一等奖……罪犯陈某在大墙内,获得了不少荣誉。

  其实,陈某的改造之路一开始并不顺利。刚服刑时,她的改造态度消极,只是本能地完成规定改造动作。

  当时,分监区刚成立“造心坊”瓜子画工作室,管教民警发现了陈某较为细心、耐心的性格特点,于是将她招收进监区文化工作室。在日复一日的“一剪一粘一画”中,陈某慢慢沉入到了瓜子画的修心创作中。

  钩线、修剪、粘贴,陈某和其他罪犯一起,用近10万片废弃的瓜子壳,赶制出一幅长达6米的清明上河图。

  “加入瓜子画修心,是我做过最正确的选择。”陈某还加入了监狱的报道组,并报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她说,“参加自考、学做护理、艺术创作,都是我走向未来的底气。”

  如今,监狱以“向阳文化”为主题,在监舍楼、公共道路、教学楼布置了7个监区文化展位,分成“非遗修心”“指尖技艺”“笔墨生花”三大展区,展示瓜子画、衍纸画、婺绣、团扇、盘扣等特色监区文化作品和清墨书画社的作品。

  此外,监狱还拓展向阳文化基地,改造向阳文化展览厅、演播厅和技能培训基地,将母婴、家政、美容等12大内容纳入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罪犯再就业能力。

  搭建亲情桥

  “妈妈!”汇报演出现场的一声呼喊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地方派出所民警牵着罪犯钱某的儿子小志(化名)走上台,“我会努力学习,乖乖听话,妈妈,你也要加油改造!”小志飞奔上前,紧紧拥抱钱某。

  “真的感谢警官们,如果没有你们,我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钱某入狱时,无户口、无父亲、儿子无人抚养。得知她的情况,民警对接了地方相关部门,顺利将小志托付给福利院,同时通过监地双方接力,促使钱某先后两次与儿子实现亲情会见,帮助钱某全身心投入到改造中。

  在今年儿童节监狱组织的家属开放日暨面对面亲情帮教现场,罪犯洪某也与女儿实现了“团圆”梦。临别前,洪某女儿还精心绘制了一幅画,鼓励母亲早日新生。据悉,洪某入狱服刑后,女儿无人照料且患有白内障,监狱立即启动一对一帮扶机制,对接其女儿所在的浦江县福利院,多次上门探访,为她带上洪某的问候视频。

  2022年11月以来,省监狱管理局部署在省第二女子监狱试点开展罪犯未成年子女线上认领帮扶工作。一年来,监狱聚焦现实需求,充分运用“浙江监狱服务+”线上认领平台,开展“暖阳护苗”专项行动,探索建立常态化关爱保障机制,做深做实未成年子女帮扶行动,累计认领帮扶未成年子女23名,解决未成年子女学业、心理、家庭关系等问题30余个,化解亲囚矛盾20余起。

  此外,监狱还搭建亲情沟通桥梁,分层分级拓宽情感暖心路径,今年共开展监狱级、监区级亲情帮教7次,参加罪犯465人、家属930余人;联合兄弟单位搭建“双囚”罪犯“云”团圆平台,截至11月底,开展远程视频帮教454人次,组织罪犯拨打亲情电话52950次。

  婺里花正艳,向阳逐梦时。接下来,省第二女子监狱将继续挖掘向阳文化与监狱改造更好的结合点,做深做细一区一品监区文化,推进实训技能基地建设,丰富课程内容,扩大特色教育受众范围,进一步拓宽就业途径,增强罪犯回归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