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申请人“失联”?法院拿出“利器”修复

  “李某你好!王某某与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案号……已生效,现已进入执行督促程序,请及时履行义务……”10月27日上午,杭州市西湖区法院,随着李某作为被申请人的案件进入执前督促程序,电话拨打和短信息通知等执前督促手段立即“上线”,督促被申请人尽快履行义务。

  今年6月,西湖区法院上线“执前督促智能化项目”,并于7月正式投入运行。截至10月20日,该项目已督促案件2190件,涉及860名被申请人,总案件标的金额4037万余元,催收到位金额111万余元。

  西湖区法院副院长倪惠岗介绍,执前督促程序是法院根据执行申请的具体情况,对有主动履行可能的案件,在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前的立案阶段,全面告知当事人不履行义务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

  对纳入执前督促程序的案件,“执前督促智能化项目”采用AI语音机器人模拟人工坐席批量性外呼,将生效文书内容进行送达。在进行外呼时,语音机器人还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反馈情况以及当事人咨询的内容进行对应解答,并同步发送相关短信。短信附带H5链接,被申请人点击链接验证身份后就可以在线查看执前督促通知书和生效裁判文书,并根据指引进行下一步操作。

  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案件,有不少是因为被申请人电话号码更换或停用导致“失联”。这些人怎么呼叫?西湖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陈晓介绍,“执前督促智能化项目”可通过运营商实名登记的电话号码、户籍信息等进行失联修复,重新找到被申请人。据统计,项目运行以来已有185件案件、45人失联修复成功。

  “从项目运行以来的外呼情况看,标的额在5万元至10万元间的督促效率高。”陈晓说,在督促执行的860人中,标的额在10万元以上的接通率占比最高,比例为58.39%;在督促成功的100人中,标的额在5万元至10万元的占比最高,比例为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