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你们帮助解决一下我们的困难,让我们以后的日子都能回归正常。”近日,当事人刘某和李某因一起事故赔偿纠纷两年多未能协商化解,最后来到了义乌市后宅街道矛调中心。在调解员三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下,最终当事人双方签下调解协议。
2017年9月15日,刘某在李某经营的饰品厂工作时因燃爆事故不慎受伤,后送至医院治疗,于2019年1月治愈出院。后来,双方就伤残赔偿金、误工费、护理费等无法达成一致而产生纠纷。
“因我住院,家里变得更加艰难,我妻子和六岁女儿的生活开销都要靠我。我是在李某厂里出事故受伤的,于情于理都应得到赔偿。”刘某情绪激动地向调解员诉说自家困难情况。
李某则表示,刘某要求他一次性补偿伤残赔偿金、护理费、误工费、交通费、营养费、后续治疗费等共计99万元。对此他不能接受,因为之前他已经赔偿了24万元,并承担了住院期间的医疗费。对于99万元的补偿费用,他认为并不合理。
面对当事人的激动情绪和实际情况,调解员始终保持冷静,与双方分别进行沟通。首先调解员安抚好刘某的情绪,开导他要理性维权,经过劝说,刘某表示愿意做些让步。随后,调解员又对李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进行劝说,希望李某能体谅对方的难处。经过调解员三个多小时的努力,当事人双方不再针锋相对,并达成赔偿协议,约定李某再补偿相关费用75万元,并在今年3月初先行支付第一笔赔偿款30万元,余款45万元在2022年12月30日前付清。
“第一笔赔偿款我收到了,谢谢你们帮助我们一家老小。”拿到钱后,刘某激动地向调解员致谢。
今年以来,后宅街道矛调中心已成功调解纠纷42起,始终坚持“民生为先、稳定为重”的理念,做到“早预防、早介入”,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案情第一时间掌握,矛盾第一时间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