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州湾新区民营经济司法服务中心在台州梦想园区正式揭牌成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台州湾新区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加快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软实力,为“护商暖商”再添新动能。“民营经济司法服务中心助力营商环境优化,要发挥中心平台作用、加强法企互动、延伸服务触角、深化全链条服务模式,以扎实的服务举措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台州湾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党工委政法委书记卢跃军说。
多元解纷 聚合更强法治力量
“最近生产经营中遇到哪些困难?”“如果确定无法履行合同,要及时终止或者解除合同,防止扩大损失。”“企业签订的合同条款要具体,用语也要严谨,不能有歧义……”在台州湾新区民营经济司法服务中心举行的首次企业家座谈会上,新区政法委、人民法庭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倾听企业家的心声和建议,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把脉问诊”,并就企业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点提出对策和建议。
“今后有合同纠纷的话,来中心就可以解决,不用到处跑了。还可以享受法律咨询服务,非常方便。”了解到民营经济司法服务中心提供多元矛盾纠纷化解、风险预警、法律咨询等涉企案件“一站式”司法服务,新区某电机公司负责人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给企业提供长效法治服务,新区政法委、人民法庭、公安分局等部门协调合作,以矛调中心为窗口,开设护企诉讼服务专窗、建立健全涉企案件办理“绿色通道”;打通部门衔接壁垒,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劳动调解资源,借力资源优势,共同参与诉前调解工作,形成新区基层治理合力,将法治服务送到企业门口。
2022年度,新区人民法庭协同各方力量调处矛盾及案件共计436件,调解成功274件,诉前化解成功率62.8%,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4133万元,有效降低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源头化解。
数字赋能 打造法治服务高地
普法如何从“纸质阵地”拓展到“屏幕战场”?为提高普法工作效能,台州湾新区利用数字赋能创新普法形式,向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法治服务。
“政策树”惠企应用就是其中一项举措,该平台涵盖政策统筹、政策解读、政策匹配等功能,将“互联网+司法服务”一体化平台延伸到民营企业,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普什么法、给谁普法、重点在哪普法”的问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服务,从源头提升普法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台州湾新区已完成“政策树”惠企应用规上企业推广注册256家。
台州湾新区企业用工大多为暂住人口,其流动性、复杂性为企业用工埋下了隐患。过去,曾发生过多起冒用他人身份入职的情况,企业为其买了保险,可一旦发生事故,身份无法对应,保险公司拒绝赔偿,企业只好自掏腰包。
去年5月,“企安宝”应用上线“企业服务直通车”模块。该平台无缝对接公安系统,通过数智赋能引导企业规范自治,实时预警冒用他人身份入职、行为异常等情况,从源头上减少了企业矛盾纠纷、案件的发生。此外,该应用通过数据充分共享,吸引了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建设,减少重复检查、多头管理,为企业提供精准帮扶。
灵活施策 保障企业发展经营
近日,在民营经济司法服务中心的调解下,台州湾新区某服装公司负责人阿恒(化名)签下了与债权人的和解协议,他那颗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公司可以继续经营下去,也不用遣散员工了”。
在此之前,阿恒一度焦头烂额——一方面要支付公司日常经营费用,另一方面公司账户因债权人上诉而被冻结。“强制执行下去,这家公司可能就倒闭了,债权人的款项也很难得到全额保障。”承办法官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到,阿恒的公司目前仍在正常经营,具有发展潜力,若措施得当,有很大机会渡过难关。为此,承办法官积极联络公司股东,并与债权人反复沟通,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终止破产程序。目前,该公司已支付第一期和解款项42万余元。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台州湾新区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用保护,建立信用惩戒分级分类机制、诚信履行考察机制,探索“激励为主、惩戒为辅”的涉企执行案件办理机制;同时,严格把握失信适用范围,对已经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民营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及时删除失信记录;为自动履行的企业完成信用修复,保证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信用修复制度既强化了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又充分发挥失信惩戒的威慑作用,为失信企业开启了一扇重塑之门,也为涉失信企业执行难题找到了新的‘解题思路’。”新区人民法庭庭长金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