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生物经济审判庭审理了一起专利权属纠纷案。
联鸣生物科技公司(化名)2014年在杭州成立,是一家专注医疗领域研发的国家级高科技企业。2016年,林某与该公司签订工作合同,参与研发公司核心项目,并取得大量科技成果。2020年,林某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原以为这是一场普通的“好聚好散”,没想到竟牵连出专利权属纠纷。
原来,林某在离职前就抢先登记注册了一家竞品公司,并在离职一年内以自己的名义提出多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陆续获得授权。了解情况后,联鸣生物科技公司认为林某存在侵权行为,并向法院起诉要求判决案涉专利权归公司所有。承办法官、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潘才敏先查明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林某本职工作和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随后深入了解企业为诉争专利投入的研发成本、培训费用,进一步剖析技术方案,明确技术贡献,认定相关专利确系职务发明,最终判决联鸣生物科技公司胜诉。
潘才敏注意到,这个快速发展的医疗器械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10年内取得600多项发明和专利,有着出色的研发能力和大好的发展前景,却频频因知识产权纠纷涉诉。为此,杭州中院向该公司有针对性地提出权利意识不强、技术保密机制建设不健全、阶段性研发成果未及时固定等几项建议。
收到建议后,联鸣生物科技公司高度重视,通过建立严格完善的技术保密体系、员工保密培训、明确技术研发管理流程、权利归属等方式,加强商业秘密知识产权保护。“感谢法官花费额外时间帮我司审查商业秘密保护漏洞。”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在杭州,像联鸣生物科技公司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如何保护好、培育好这一株株新质生产力的“幼苗”,是摆在杭州法院面前的一道关键题。
2023年7月,杭州中院在知识产权审判庭的基础上增挂生物经济审判庭牌子,这是全国首家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案件为核心业务的审判庭,并在杭州医药港建立杭州生物经济司法保护案例研究基地。杭州法院部署开展“大调查大研究大走访”,深入辖区生物医药企业,开展一线调研9次,收集法治需求28条,推动企业合规经营。同时,杭州法院聚焦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中发现的苗头源头问题,积极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向行政机关、各类企业发送涉知识产权领域的司法建议10余篇,反馈率达100%,及时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实现“办理一个案件,整改一个企业,规范一个行业”。
此外,杭州知识产权法庭还联动协调行政机关,杭州市及余杭区的市场监管部门主动上门对相关企业进行商业机密保护机制体检,通过面对面精准问诊开方,为企业长远发展出谋划策。2023年来,杭州中院与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签署一系列文件,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