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为《执行法官》的电视剧正在热播。片中的一些情节,令三门法院的卢兆军法官动容,他也不由想起现实中一位远在贵州黔南的诚信老父亲。
这位父亲是前不久卢法官出差时遇到的。也正是这次相遇,让一起跨越6年之久的小标的“终本案件”,得以完成异地执行。
经营不善
拖欠薪资难兑现
时间倒回2013年,三门的吴某宝受贵州黔南人杨某坤委托,为其雕刻塑料模具。
2016年4月底,经双方结算,杨某坤尚欠吴某宝加工费两万余元。当年5月底,杨某坤支付了1000元后,便再无下文。
原来,杨某坤因经营不善,塑料模具生意一落千丈,便关门大吉,南下打工。吴某宝多次催讨无果,2018年5月,他一纸诉状,将杨某坤告到三门法院。
法院最终判决被告杨某坤限期归还原告吴某宝加工费25180元。由于杨某坤行踪飘忽不定,吴某宝于2019年3月无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立案后,执行法官依法向被执行人杨某坤送达了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法律文书,督促其履行义务,但石沉大海。
经线上财产查询及委托当地法院调查,被执行人杨某坤暂无可供执行财产,在用足用全失信惩戒措施的基础上,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多年沉睡
终本案件逢转机
光阴飞逝,今年,法院“终本出清”号角吹响后,该案被列入重点攻坚对象。
7月,老案组负责人卢兆军法官正好因工作需要去贵州出差,临时起意,便翻起了“终本库”,想着就周边区域的案子去实地调查,碰碰运气。这个案子正好跃入他的眼帘。
贵州一路好风光,卢法官却无心欣赏。他低头翻阅案卷资料,杨某坤曾留的手机号码已无人接听,留下的地址信息也不甚详细,只能先去其户籍所在地一探究竟。
考虑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与当地居民可能存在语言不通问题,卢法官第一时间与瓮安县建中派出所联系,商请协助。
在当地派出所民警的陪同下,卢法官一行顺利找到了杨某坤户籍所在地的具体地址——一幢二层农村自建房,也见到了杨某坤的父亲。
拨云见日
代子履行显诚信
看到执行干警一行人时,杨父一脸错愕,显然被蒙在鼓里。卢法官耐心向其说明来意,他才得知,自己儿子在外欠了一笔长达8年的债务。
卢法官继续详细告知执行案件相关情况,并释明如杨某坤拒不履行可能面临的后果,希望杨父督促其尽快履行还款义务。杨父表示,杨某坤年初就去广东打工了,至今没有回过家。
卢法官通过杨父的手机,拨通了杨某坤的新号码。一听卢法官亮明身份,杨某坤无奈地叹了口气:“唉,真的不是我不想还啊,这几年我没赚到钱,孩子也大了,今年的学费还是我爸给贴补的,我实在是没脸跟他说这个事……”
卢法官温情释法,晓之以理,让其换位思考申请执行人的难处,这2万余元亦是吴某宝的血汗钱。“你才三十出头,还有大好未来,毕竟欠的钱也不多,只要你愿意还,我可以做做申请人思想工作,看看能不能分期履行……”卢法官语重心长道。
“法官,这笔钱,我先替我儿子还上吧。”卢法官的耳畔突然传来杨父的声音,“您刚才讲的那些我都听进去了。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从小到大,我都教育我儿子做人要行得正、立得直、讲诚信,欠别人的钱我们不能赖,一定要想办法还上!”
话筒那边的杨某坤听到了老父亲的话,深感惭愧,表示一定在外地努力打工赚钱,尽早还上父亲代为履行的执行款。
执行到这里,也算柳暗花明。还款的过程,有个细节令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动容,杨父自己用的还是老年机,无法线上转账,只能在执行干警的陪同下,来到镇上的银行网点,在柜员的帮助下将执行款汇缴到法院账户。
“麻烦你们了,这么远过来连杯茶也没喝上……”临走前,杨父还在怪自己招待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