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边关保中原,时刻在心,白日里逐金乌,演阵练兵……”清亮的戏腔在缙云县新建镇河阳古村的街头巷尾回旋。这是婺剧乱弹中《守边关保中原》里的一曲唱段,是古村人最爱的曲目之一。
斑驳的马头墙,古朴的木质四合院,房与房挨在一起,再连成片。木质建筑最怕的就是火,但是在这里,火灾数量和消火栓数量一个往低走一个创新高,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也不断提高,伴随着穿流而过的溪水声,古村里一派祥和。
隐患排除,火势难蔓延
“2008年的时候,这里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火灾,一下烧掉了28间房子。”河阳村支部书记朱南兴指着村口说,那片偌大的空地上,如今只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堵马头墙,“整个四合院,整整28间房子,烧得只剩下了这面墙”。这堵墙也已经被烧成焦黑色,仿佛时刻警示着村民“要重视消防安全啊”。
“要让古村远离火灾,就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排除古村内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朱南兴坦言,2015年下半年,在当地消防部门的隐患排查中,河阳古村因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被挂牌为省级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古村内的建筑都是土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便容易出现火烧连营的局面。”
虽然镇、村两级对古村消防隐患整治工作非常重视,但村民中却有些反对的声音,有的村民认为改造起来太麻烦,有的村民认为这会破坏古村的整体美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朱南兴带着村干部一户一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有些人家一次说不通,他们就再上门去说,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至将所有村民的思想工作全都做通。
2015年底,河阳古村全部996户人家消防整治改造工作完成,家家户户的电线都进行了套管处理,厨房用明火的位置都安装了简易喷淋系统,房间内的重要位置全安装了烟雾感应器,而且所有的设施都通过互联网接入电气火灾隐患预警平台,并确保平台24小时有人员值班。
2016年,古村内又按照规划加装了47个消火栓,最近的2个消火栓之间只间隔30米,最远的也才相距100米;家家户户的显眼位置都贴上了消防安全责任牌,安全管理员和责任人的信息一清二楚。
效果是有目共睹的,2016年以后,古村曾经每年烧掉一栋古民居的惨痛经历成为了历史。有一次,村里73岁的赵龙英老人家里发生了险情,老人出门洗衣服忘了关掉电暖器,结果电暖气冒烟起火,而当时边上放着的都是木桌木凳,所幸老人家里的报警器立即将险情发送到了电气火灾隐患预警平台,正在村值班室值班的志愿消防队队员朱亦峰在锁定平台显示的地址后,与队长朱兴才飞速赶到了现场,及时将险情排除。
队伍建好,火灾早扑救
与赵龙英老人家一样幸运的,还有村民秋妃和邻居家。
今年1月23日,古村的村民们已经开始准备过春节的事宜,秋妃家也不例外,家中有老有小,打算好好过个热闹年。
当晚11时30分,秋妃哄睡孩子后,自己也准备睡下,隐约听到外面有噼里啪啦的声响,于是抓起一件衣服披上就跑了出去,推开门看到的情况把她给吓懵了——用来当厨房和仓库使用的独立小平房着火了,火舌从窗口卷出,房顶上的黑烟已经窜得老高。
“着火啦!着火啦!”愣了几秒后,秋妃回屋推醒77岁的父亲,让他带家人逃到安全的地方,她则一口气跑到了村口的义务消防队。值班的正是朱亦峰,他立即拉响了村里的警报,然后径直和队长朱兴才一起跑到秋妃家边上的2个消火栓旁,把水带接上,一左一右从火场两侧控制火势。
“当时我真吓死了,我家房子也在隔壁,烧过来的话,可就完了。”村民朱均虎的老房子与秋妃家仅一墙之隔。“幸亏村里、镇里的消防队赶到及时,这才把我家的房子保住了,要是以前,那我家很可能也成村口那块空地了。”朱均虎心有余悸。
新建镇专职消防队队长马汉强回忆,他们赶到时,小平房里的火势虽然已经处于猛烈燃烧状态,但因为村里消火栓布置合理,在村义务消防队员2支水枪的控制下,明火一直没有绕过马头墙向隔壁蔓延,给他们集中扑救火势赢得了宝贵时间,“等县消防中队赶到时,明火已经被我们扑灭了。这场火灾只烧掉了那一间小平房,没有殃及周围的老房子”。
“他们虽然是义务消防队员,但只要听到村里的警铃,大家都会立即从四面八方赶到火场。”马汉强介绍,河阳古村的义务消防队共有27人,值班室24小时有人值班。
制图:朱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