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检察院多次访、多头访、多层访现象有何妙方?在杭州市上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化身“信访代办员”,对信访事项的处置、衔接等事项全程代办,助力矛盾在基层化解。
受理群众的控告申诉,是检察机关的职能之一。作为检察院的“窗口”和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浙江省检察院对控申工作倾注“真”“情”“实”“意”,去年圆满完成了年初设立的“七日回复百分百,涉检非访零进京;申诉案件热心办,司法救助超千万”的工作目标。
求“真” 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
当日回复,三日内收到民事监督案件受理通知书——宁波鄞州年近九旬的周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写给检察院“信服驿站”的信,这么快就有了回应。
7日内程序性回复,3个月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这是去年年初最高检在全国两会上对“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的郑重承诺。
为兑现这句承诺,省检察院年初即在全省检察机关开展专项行动,全方位部署责任落实、操作方法、答复模板、信息上报等内容。各地检察机关也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有效做法,把“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落到实处。杭州市检察院制定出台《群众信访材料回复工作暂行规定》,温州市检察院对来信实行部门领导周负责制,宁波鄞州区检察院探索“信服驿站”工作模式……制度实施至今,我省市级检察院基本实现了群众来信3日内回复,基层检察院实现了群众来信“日清日结”。到2019年底,浙江三级检察机关共通过信、访、网、电渠道接受群众信访件43539件,7日内程序性回复、3个月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率均达到100%。
倾“情” 司法救助温暖人心
不仅要做好老百姓的“知心人”,面对司法案件中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又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的生活困难人群,浙江检察机关用心做好司法救助这一暖心之举,1030个案件1172人通过浙江检察机关获得救助金1408.2万元,救助总人数和总金额均居全国前列。
但是,做好司法救助,仅靠司法机关“单打独斗”远远不够,浙江检察机关注重跨部门沟通协调,打造多元化救助体系。杭州西湖区检察院联合区民政、残联等24家单位共同搭建“幸福云”大救助体系;台州椒江区检察院牵头区扶贫办、民政局、教育局等9家单位出台检察院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舟山定海区检察院与区扶贫办、民政局、司法局、慈善总会等部门共同建立“三助”融合绿色通道支持脱贫攻坚。
“浙江检察机关的‘综合救助’,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检察温度。”长期关注该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厨卫空间事业部系长刘廷感慨地说。
务“实” 监督纠错守护正义
“你的犯罪记录已经正式撤销,今后再也不用担心了。”去年11月20日,接到诸暨市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周朝煜的电话后,替兄“背锅”数年的小黄如释重负。仅有高中学历的他,因为这次申诉经历,对纠防冤假错案的“最后一道防线”有了切身感受。
2017年9月,因为被有前科劣迹的亲哥大黄冒用身份,小黄经常被民警调查盘问,生活受到极大困扰。无奈之下,他到诸暨市检察院申诉。经调查核实,诸暨市检察院通过发送再审检察建议,不仅促进法院撤销原审判决,对大黄依法判刑,还督促公安机关撤销小黄的刑事判决记录,小黄终于彻底摘下了“盗窃犯”的帽子。
小黄不是个例。过去一年,浙江检察机关受理的940件刑事申诉案件中,有199件立案复查,61件依法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抗诉,法院改判的有31件。
为进一步彰显刑事申诉检察工作的监督属性和纠错功能,浙江检察机关还主动探索开展申诉案件公开审查听证,规范办理各类申诉案件,促进申诉人服判息诉,并推动建立反向审视长效机制,以案件质量网格化监督、公诉案件备案审查等制度促进司法规范,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重“意” 群众来访“最多跑一地”
三年前,“最多跑一次”改革凝聚着民生期待,在浙江大地积蓄成磅礴之势。在浙江检察机关,同样的创新因子也不断提升着来访人的获得感,群众来访“最多跑一地”改革掷地有声。
“之后还有疑问,给我们打电话就好。有其他需要帮忙的,我们来帮你跑。”从检30多年的上城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董伟海坚信,信访代办,不让群众白跑、空跑,是化解矛盾的第一步。如今,这项制度不仅在杭州14个基层检察院全面推广试行,金华义乌等11家检察院也开展了实践与探索。
“最多跑一次”理念还被运用于司法救助。对于来电或来信提出的救助申请,浙江检察机关探索容缺受理模式,检察干警主动沟通,上门核查、代办;对远距离的救助申请,依靠远程视频开展救助。此外,依托12309检察服务中心,案件受理、分流、办理、监督和评价“一站式”服务,群众“动动手”即可反映诉求、查询进度。在浙江检察机关,群众来访实现了“一地跑”“不用跑”“我帮跑”“网上跑”。
“‘枫桥经验’是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做好新时代浙江控申检察工作,我们注重做好结合文章,逐步打造了‘枫桥检察,控申为民’的浙江品牌。”浙江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刘树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