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刚从一名普通群众升格为兼职网格员时,岱山县东沙镇桥头社区村民陈静飞有些“两眼一抹黑”,人头不熟,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得要领。如今,10年过去了,陈静飞不仅成为了桥头社区第四网格专职网格员兼网格党支部书记,胜任之余还摩拳擦掌地要带领网格内的党员和热心群众干一番事业。
七网八网变成一张网
“我管辖的网格一共344户人家,外来人口69人,党员27名,店铺79家……”说起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陈静飞了如指掌。但回想起刚当网格员的时候,陈静飞很没底气,“其实,那时候老百姓法律意识不强,诉求也不多,不过,真要遇上啥事,我也未必能帮上忙。”
让他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个农户跟他反映,自家的农田由于地势低洼导致排水不畅,希望村里能帮忙解决一下。“这条信息并未引起领导的重视,那时候也没有跟踪回馈机制,所以拖了三四个月才解决。”陈静飞说,“村民自然是不满意的。”
困扰远不止这些。东沙镇党委副书记姚旭东回忆,当时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互不联通令基层工作负担很重,导致网格员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为了让网格员收心归位,2014年,浙江提出建立全省一张网网格体系,将七网八网纳入一张网;2016年,又推进全科网格建设,统筹职能、力量、资源和经费,实现了网格的规范提升。
以岱山为例,从2017年开始,岱山县对网格进行整合,优化后,数量从496个调整为177个,同时配备网格员1360名,其中专职网格员177名,做到每个网格均配备网格指导员、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和若干名兼职网格员,此外,还制定了《岱山县网格工作事项信息采集清单》。“通过整合安全员、调解员、流管员、劳动保障员等各类协辅人员,明确专职网格员担负起信息采集员的第一职责,从而实现了网格员职能归位。”岱山县委政法委负责人介绍。
信息化让网格更高效
成为专职网格员后,陈静飞经常参加各类业务培训,这也练就了他一双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就在前不久,路过桥头菜场附近时,陈静飞发现4个穿白大褂的人正在给一些老年人拔牙、镶牙,其中一人还警惕地偷瞄、观察围观人群。
“这很可能是非法行医。”陈静飞当即作出判断。随后,他通过“平安通”,迅速将这条信息上传至东沙镇“四平台”指挥室。指挥室收到信息后,立即流转至派出所、市场监管、卫生监管等部门。几分钟后,几个部门应急联动,相继派人赶到现场。经调查,这4名人员属非法行行医,被处1万元的罚款。
高效、便捷、事事有着落,这源于信息化与网格的深度融合。据东沙镇综合信息指挥室专职副主任郑金童介绍,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2016年,岱山县成立了县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在各乡镇成立综合信息指挥室,实现了网上网下、部门联动,大大缩短了信息收集上报和任务指令下达的时间。
而随着机制、队伍、载体的全面升级,岱山县网格化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网格录入信息从2016年的22714件增长至2018年的35236件;2016年至2018年,全县共处置网格上报的矛盾纠纷6541件、治安安全隐患13550件、民生服务58175件,并且实现了90%的问题网格内服务解决、剩下10%的疑难问题上推至乡镇或县级部门联动解决。
开启基层自治新模式
不大的房间,里面有一张会议桌,墙上贴满了各种网格制度。“这是我们第四网格的家。”陈静飞说。
去年以来,东沙镇在每个网格建立“网格·家”工作室,由专职网格员坐镇,将这里打造成解决群众困难、调解群众矛盾的工作阵地和为老百姓提供“最多跑一次”全程代办的窗口。在此基础上,由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组成的网格理事会成立了,大家每周在“网格·家”召开一次例会,共商网格内的各种事情处理办法。
“从今年3月开始,镇里每年会给我们一笔网格自主经费。”陈静飞说,“就在前两天,一个生活困难的老人,因为家里马桶堵了向我求助,有了这笔自主经费,我立马安排管道工上门修理,帮老人彻底解决问题。”
“网格理事会是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在网格内的延伸,代表所在网格群众对辖区内开展公共事务、自治事项协商,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网格微治理组织。”姚旭东介绍,为了夯实这个“家”,今年,东沙镇还鼓励每个网格党支部结合自身优势,孵化培育1到2个社会组织。对此,陈静飞胸有成竹:“我已经召集党员和群众开会讨论,大家觉得我们这里退休老干部多,所以想成立一个红色宣讲团。”
“实现网格自治,让基层治理从‘管理型’向‘协商自治型’转变,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姚旭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