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本地村民和5万多外来新居民怎么处?
“走进魏中,走进家”

  “你要是遇到什么难处,都可以和我说……”近日,嘉善县魏塘街道新居所镇北中心站里,专职副站长阳丽平正在和新居民张大姐聊心事。这时,桌上电话响起,“你那里又新来人了?好的,晚上等他们下班了,我再过来登记。”阳丽平说话间带着川妹子的爽利劲儿。

  21年前,不到30岁的阳丽平从老家四川来到嘉善县魏塘街道魏中村打工;如今,她不仅在这里扎了根,还有了以她名字命名的“阳丽平和阿姨百事坊”,“我已经是新嘉善人了,要为第二故乡作点贡献。”阳丽平说。

  在魏中村这个民风向善的和美乡村,5000多名本地村民和5万多外来新居民和谐相处:下雨了,房东大妈收起了房客们晾在外面的衣衫;过节了,川妹子为村民唱首康定情歌……

“我们也是嘉善人”

  有着“外来务工第一村”称号的魏中村,也经历过“成长的烦恼”。“那时候,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的事情不少见,环境也是脏乱差。”1998年,作为数万涌进嘉善的劳务大军中一员的阳丽平,目睹过这些乱象。

  为了应对外来人员在治安、卫生、子女入学等众多方面带来的新挑战,2000年11月,魏中村成立了嘉兴市第一个民工管委会。当时,许多农民工自豪地说:“我们也是嘉善人了!”这种认同感,大大降低了当地对外来人口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而后几年,天生一副热心肠的阳丽平,为魏中村的发展付出着自己的努力。她常帮和她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调解、排忧。

  2004年,嘉善的流动人口登记人数升到24万,魏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也从2000年的7000多人,飙升至顶峰时期的5万多人。如何让异乡人早日融入当地?新居民自治模式从实践中来。2005年,嘉善县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外来人口综合管理部门——新嘉善人管理委员会(现为新居民事务局),以服务为主,将以往分散在劳动就业、公安、计划生育、环卫、城管等部门的管理内容归到一起,实行统一管理。

  阳丽平放弃了企业高薪,加入到新居民协管员队伍中,开始全心全意为新居民服务和维权,成为了魏塘街道新居民事务所镇北中心站的业务骨干,“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我也有些相关经验,所以想用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大家。”

  管理服务新居民的队伍和机制的日益完善,再加上由高清视频监控探头全覆盖织就的“安全防护网”,魏中村的纠纷和案件,一天天减少,几乎再没有恶性案件发生。

“这里就是我的家”

  新居民在为城市发展不断付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情。来到魏中村19年,阳丽平的老乡阳文勇也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2001年,魏中村第一所新居民子女学校应运而生,这就是后来的魏中小学,阳文勇成了这所学校的一名老师。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义务巡防员。每到初夏,一支由魏中村新老居民党员志愿者组成的义务巡逻队,就会到魏中村周边河道巡河,防范暑期孩童溺水。这支队伍组建8年来,再没出现过新居民儿童溺水事件。

  “18年了,从没搬过家。”阳文勇租住在当地村民俞永良家,一住就住到现在。如今,魏中村还实行了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模式。在魏中村居住出租房屋“旅馆总台”,房东和租客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信息查询、租住申报、隐患整改、便民服务、问题举报等操作。“以前租房子,要跑中介、要先登记,现在就像住酒店一样方便,前台登记入住就好了。”租客和房东都满意,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管理也方便。

  时光荏苒,阳文勇亲历着暂住证变成了居住证,名称从外地人到新嘉善人再到新居民,见证着新居民在这里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子女基本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居住保障服务等。

  “这里月如故乡明,这里人如故乡亲”,在与新老居民一起创作的村歌《走进魏中,走进家》里,这两句歌词写出了阳文勇的心声,“这里就是我的家”。

1.jpg

  陆建波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