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部互联网司法白皮书发布
有不少“浙江经验”被收录其中

  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乌镇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这是中国法院发布的首部互联网司法白皮书,也是世界范围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白皮书。

  白皮书为中英文双语版,中文全文约1.6万字,从5个方面充分展示中国法院互联网司法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近年来,浙江在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和探索互联网司法上取得了丰富成果,此次,有不少“浙江经验”被白皮书收录其中。

互联网法院

  早在2015年4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率先在辖区法院开展电子商务网上法庭试点,集中审理网络支付纠纷、网络著作权纠纷、网络交易纠纷等案件。

  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 2017年8月18日,我国在杭州设立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2018年9月,又先后增设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开辟了互联网时代司法发展的全新路径,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司法探索实践正式制度化、系统化。

  白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118764件,审结88401件,在线立案申请率为96.8%,全流程在线审结80819件,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约五分之三和二分之一,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呈现良好态势。

  互联网法院依托电子诉讼平台,有效实现起诉、调解、立案、举证、质证、庭审、宣判、送达、执行等诉讼环节全流程在线完成,大多数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诉讼,实现诉讼流程从“线下”到“线上”转变。杭州互联网法院针对当事人因上班、出差、出国等原因产生的诉讼“时间差”问题,进一步探索“异步审理”模式,结案2495件,平均每案节约当事人在途时间约6小时。

  针对在线诉讼中电子证据取证难存证难认证难问题,2018年9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司法区块链正式上线运行,随后多个涉及确权、维权的联盟链都陆续加入。“区块链+司法”模式,以大数据、云存储和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利用区块链技术防伪造、防篡改的优势,大幅提高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截至2019年10月31日,“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完成超过1.94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

移动微法院

  互联网司法的深入发展推动诉讼模式的深层变革,浙江先行先试,创新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

  2019年1-6月,浙江法院网上立案和跨域立案已实现省内全面畅通,网上立案开通率达到100%,当事人及代理人可以选择就近的法院提交立案申请,在线完成案件受理工作 。2019年8月,北上广、长三角、京津冀地区法院之间还实现了省市区三级法院跨域立案,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

  针对手机微信广泛普及的趋势,2017年10月,余姚法院率先上线“移动微法院”诉讼平台,登录微信小程序就可在线完成立案、开庭等诉讼活动。如今“移动微法院”已成立“国家队”,2019年3月,全国12个省(区、市)开展“移动微法院”试点,依托微信小程序打造电子诉讼平台,将部分诉讼环节迁移到手机移动端办理,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无缝衔接,让当事人和法官充分感受到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利。截至2019年10月31日,“移动微法院”实名注册用户达116万人,注册律师7.32万人,在线开展诉讼活动达314万件。

司法协同治理

  在深化互联网司法协同治理机制上,2013年,余杭法院率先开展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综合改革试点,实现法院与公安交警、司法行政、社保、鉴定机构等多机构联动。在总结浙江实践经验基础上,2017年全国14个省市区开展试点,截至2019年10月31日,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一体化平台已完成调解150984件,成功调解各类纠纷125616件,调解成功率为83.2%,打造网络空间多部门联动、协同治理新格局。

  此外,浙江法院还大力推进“互联网+诉讼服务”,着力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诉讼与非诉讼解纷机制相衔接的立体化诉讼服务体系。

  各地法院互联网审判庭或审判团队针对辖区互联网纠纷特点,在规范网络交易行为、界定网络平台责任、规制网络侵权行为、遏制互联网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加强网络空间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网络刑事犯罪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具有规则确立意义的判决,有力推动了互联网司法裁判规则体系的完善,有效发挥了依法治网功能作用。白皮书精选了10个典型案例作为附录,余杭法院的“淘宝恶意投诉案”等案例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