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赵某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衢州一家单位,拥有了令朋友们羡慕的稳定工作。
“你是公务员,面子大,就帮忙签个字走走程序,不用你还款。”2006年6月,一个做水产生意的朋友郑某找上门,希望他能帮忙为一笔12万元的资金周转借款签字担保。
为了帮朋友救急,赵某二话不说就在借款合同上签上自己的大名。结果,摊上了大事。
此后,郑某不仅未能按期支付第一笔借款的本息,又以资金紧张为由,先后找赵某为4笔借款担保,累计借款本金达100余万元。
一年后,债台高筑的郑某不知去向。
2008年3月,多名债权人将郑某和赵某一并告上法庭,柯城区法院判决郑某归还借款,担保人赵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这么巨额的债务,赵某根本无力偿还。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赵某的工资在保留基本生活费后被法院冻结,同时因为没有及时向法院申报所有的财产信息,他还被列入失信黑名单。
面对执行法官的一次次电话与短信敦促,赵某起初选择了逃避。但逾期造成债务数额不断增加,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与此同时,多名债权人也频频到他所在单位要债。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赵某辞去了公职。
当时承办该案的执行法官考虑到赵某的实际情况,在合理评估他的实际信用后采用了善意文明执法,鼓励他积极面对,并帮他与多名申请执行人达成了分期还款的和解协议。
赵某痛定思痛,最终选择以外出打工等多种方式筹钱,每月坚持按期履行还款。今年3月份,赵某将4笔债务全部清偿完毕,并由衷地向法官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