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男犯纾心结
省一监女警心理咨询师团队的故事

  一晃眼,这个团队收到的感谢信,已经装满了几个袋子,其中令队员最受触动的一部分信件,用塑料膜封存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信纸边缘已经泛黄发毛,但也正是这些岁月的痕迹,记录下了她们在这条并不顺畅的路上的每一次坚定落脚。

  近日,浙江省第一监狱女警心理咨询师团队荣膺“全国工人先锋号”。这是浙江监狱系统首支专业女警心理咨询师团队,主要负责男性罪犯心理咨询和矫治,队伍成立15年来,大部分成员均未离开,且全为兼职。

  代表团队接受表彰时,负责人姜丽萍有些哽咽。她此后将荣誉证书的照片发到团队的聊天群,并留言:“爱大家。”

  今天,我们来听听她们的故事。

开始

(讲述:汪梅霞)

  说实话,搁15年前,我们想都没想过做这件事会得到国家级荣誉。

  那是2005年左右,对监狱管教工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监狱党委把心理矫治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对我来说,那也是极其难忘的一年。误打误撞下,我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知识的人,走上了心理咨询师的道路。

  “我?做心理干预?这行吗?”当领导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我一下子冒出3个问号来。那时我还在监狱医院工作,与另外5个分别来自不同岗位的女同事组成了女警心理师预备团队。

  女警,在男犯监狱做心理咨询,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短暂地迟疑了一下后,我作出了决定,“这个全新的舞台,我想站上去试一试。”

  于是,我们几个便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跌跌撞撞地走上了为罪犯做心理矫治的这条路。那一年,我们陆续考出了三级、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W020210603539390367266.jpg

  但是要做好这份工作,除了有资格证书、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一开始,监狱请了心理专家过来,我们在一边旁听。因为是男犯监狱,女民警是不能进监区与罪犯面对面做心理干预的,因此我们选择用电话、视频的方式沟通。

  我们面对的,是十八岁到六七十岁的杀人犯、贩毒犯、盗窃犯……他们看我们的眼神里,有怀疑的、有不屑的、也有求助的……这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啊,安静的外表下掩盖着翻滚的熔岩,随时都可能会喷发而出。哪怕是隔着屏幕或是电话线,我的手掌心都紧张得出汗了。

  在专家身边旁听并接受指导一阵子后,我便独自“上阵”了。时隔这么多年,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开展心理干预的第一名罪犯了,但那时的心情却记得无比清楚:从一开始不敢正视罪犯,到慢慢投入工作,全心全意纾解、帮助他们。

  第一周心理干预工作结束,我们收到了来自监区的无数好评。接受心理干预的罪犯说,我们比外面的心理专家更懂他们的需要;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并不是被放弃的那一类人;他们还说,自己要向好,以后不再犯事……

  自那时起,心里似乎有一颗种子坚定地破土而出了。

动力

(讲述:姜丽萍)

  这一路走来,难吗?难。

  我们这帮人,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乐乐呵呵的,很多人觉得心理咨询师就该这样:乐观、积极。有时候,我在家里对老公发个火,老公都会嘟嘟囔囔地说:“你不是心理咨询师嘛,怎么脾气也这么大?”

  亲爱的老公,对不起了,那些在罪犯面前不能表现出来的压抑,在工作中努力克制下去的情绪,只有在最亲的你面前才宣泄出来了。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其实我一直很感激我的团队成员。这件事,没有大家互相支撑,是坚持不下来的。

  我们是一支兼职的团队,做心理干预这项工作,是大家在各自的工作之外,额外安排出时间来做的。在岗位上,大家都是骨干;在生活中,则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忙碌的日常工作后,队员们本该为孩子烧一桌好菜,在丈夫面前撒撒娇,陪老人聊聊天,可大把大把的时间却被渴望救助的罪犯填满了。

W020210603539392153418.jpg

  我们有一名年轻队员,因为听多了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加之工作生活面临的压力,曾陷入轻度抑郁。后来,在咨询师同事的帮助下,才艰难地走出来。

  这样的情况,我们这帮人或轻或重都经历过,也因此才更理解了心理咨询的意义和使命。队员们聚在一起时,也曾开玩笑说:“太累了,不干了!”但我知道,她们没有一个人能真的狠下心来。

  大家狠不下心来离开这些咬牙坚持着的队友,也狠不下心来看着那些本就处于黑暗中的心灵继续霉变。

  举个例子吧,我曾经给一名判了无期徒刑的罪犯作过心理疏导,这名罪犯刚入监时对未来十分绝望,面对改造很消极。隔着屏幕对他作咨询时,我看着他耷拉着的脑袋,心里特别不舒服。监狱不仅是一个惩戒人的地方,也是一个改造人的地方,我想让所有进来的人都能够摆正心态,好好改造。于是,我开始持续关心他,鼓励他说话,并根据他表达出来的内容逐个解开他的心结。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我的努力真的有作用,这名罪犯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彻底转变,服刑期间累计获改造积极分子奖励12次、省级改造积极分子奖励6次。回归社会后,他投入创业,在自己公司设立了刑释人员就业安置帮教实践基地。

  “没有姜警官就没有今天的我。”在回监狱参与临释人员招聘会时,他动情地说。听到这句话,我忍不住跟他一起落泪。

  经过我们的努力,这些曾经的“坏人”有了变成“好人”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留下来的动力和意义。

W020210603539389391529.jpg

精彩

(讲述:余卫文)

  我是“女警心理咨询师团队”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作为团队里的“老大姐”,以前我经常要充当“知心姐姐”的角色。但如今,那些曾会哭、会崩溃的小姑娘,早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心理咨询专家了。

  我们的“女警心理咨询师团队”已经有了14个人,人数比刚开始的时候增加了一倍多。

  回过头来看,这些年,我们做到的,远比预想的多得多。

W0202106035834118838731.jpg

  我们把传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与改造实践相结合,讨论制定了一大批专题课,在罪犯当中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罪犯谭某在收看《生命的意义》专题片后,主动交代了隐瞒9年的杀人案;

  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创办了罪犯心理知识普及刊物——《心理导读》,这本刊物被省监狱管理局定为局办刊物,读者数量已破10万人;

  我们累计编撰各类专业书籍16册,其中《大墙内心理问题探秘》《监狱心理咨询的探索与展望》《监狱团体心理辅导操作实务》公开出版,为监狱的心理文化建设提供了我们的实践思考和经验。

  ……

  一总结,还真的有些惊讶。用我同事的话来讲,这些事,居然真的是当年在专家身边旁听的小姑娘们做出来的。

  作为一名临近退休人员,我马上就要离开这个团队了,但是我相信,这支队伍永远不会退休。和我一起走过来的她们,还有未来会加入的她们,会用独有的女性力量撑起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半边天”。

  退休后,如果团队需要,我一定会继续为这份事业做贡献。这件坚持了15年的事,使我的工作生涯无比精彩。

  (整理 许金妮  讲述 浙江省第一监狱女警心理咨询师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