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是陶某第三次入狱服刑,虽然刑期10个月,但他本人情绪低落,和其他罪犯关系也紧张。希望大家一起帮着指导下矫治此类罪犯的经验……”近日,杭州市西郊监狱民警宋凯强带着近期教育改造的一个难点案例,来到浙江省十里坪监狱,向前来参加全省监狱系统第100期个案讨论的心理评估矫治专家“问诊”,以期为罪犯的新生做好铺垫。
马上新生,但他并不期待
35岁的陶某老家在湖南。民警经谈心了解到,陶某小时候便经历了父母离异、爷爷去世、母亲改嫁、奶奶改嫁等一系列家庭变故。后来,小学没毕业的陶某就跟着舅舅去广东打工,因为性格顽劣、好吃懒做等原因,渐渐地,舅舅也对他失去了耐心。
2009年,陶某搭乘同事车子一起去云南“出差”,半路被警察拦下,从后备箱搜出若干毒品。就这样,陶某和同事被投入云南的监狱服刑,2016年刑满释放。
2019年,陶某恋爱了,可没多久却发现所谓的“女友”竟是传销团伙成员,于是趁着“上课”偷跑了出来。之后他辗转各地,靠在工地打零工为生。后来,他因为盗窃罪被捕,在湖南拘役5个月。
刑满释放后,陶某又四处打工,生活拮据。今年3月,他再次因盗窃罪被捕,在杭州市西郊监狱服刑。
“陶某入监后,我们一直关注他的动态,根据他的成长背景、改造因素、心理问题等,通过各种方式对他进行管教,但效果有限。”宋凯强坦言,再有两个月陶某就刑满释放了,可他并不期待,也对未来失去信心。
“虽然陶某的余刑不长,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矫治,帮助他重树信心,回归社会后不再重蹈覆辙。”宋凯强说。
专家点评,“开方”矫治
听了宋凯强的个案介绍,省南湖监狱民警施云先给出意见,“原生家庭对后期的性格塑造非常重要,但陶某在这一块是缺失的。我建议可以对他在价值、情感上进行适当引导。比如,民警在日常谈心中多挖掘和肯定他身上的闪光点;借助会见和亲情电话等,帮他修复亲情关系,从而帮助建立信心。”
“支离破碎的家庭,是导致陶某误入歧途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浙江警察学院教授邵晓顺也点出了陶某症结所在。他建议,民警在矫治过程中,要努力建立和陶某的信任关系,多与其讨论“我是谁”这个问题,多引导他答好人生路该怎么走这道命题。
听了专家们的建议后,宋凯强收获颇多,“专家们的意见给了我们方向。做好短刑期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并非易事,相信在专业意见的帮助下,我们能做得更好,帮助更多罪犯顺利回归社会。”
评估矫治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截至目前,类似这样的个案探讨已经开展了100期。
自2021年6月以来,在省监狱管理局的主导下,以省十里坪监狱为主搭建了全省线上评估矫治个案讨论平台,每周四上午围绕一个典型案例,心理评估矫治专家进行点评,浙江警察学院老师进行个案指导,及时提出针对性的管教矫治对策,为基层民警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参加个案探讨,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宋凯强说。
据悉,评估矫治个案讨论平台成立以来,已经就“如何化解罪犯的人际冲突危险”等典型问题开展业务探讨,被探讨的个案大部分均转化稳定,其余的正在持续跟进中,为维护监内平安稳定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每个个案矫治都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具体实践。”省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处的雷成宏深有感触地说,他们将继续在合作交流、智能化应用等方面为全省评估矫治队伍搭建成长平台,为教育改造工作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