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案侦破百分百,平均破案周期1.24天
且看温州警方如何回炉“冷案”速破“热案”

  刘某志的身影混入冰冷的夜雨中,窜入绿化带,从监控画面中消失了。

  3月29日晚,刘某志于温州市瓯海经济开发区双堡西路30号与被害人况某因琐事发生纠纷,持械对况某进行殴打,造成况某伤势严重,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刑侦界有一种说法,命案的侦破是有黄金期限的,通常来说,案发的72小时之内,此案是一宗“热案”,也是最容易破案的阶段;3天后,就变成“温案”;若1个月后仍未能破案,这宗案件就会变成所谓“冷案”。

  傍晚、大雨、从监控画面消失的犯罪嫌疑人,这对抓捕刘某志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个案子会“冷”吗?

回炉“冷案”

  “冷案”“命案积案”一直是老刑侦们心里的结,时刻刺痛着他们“命案必破”的决心,时刻提醒着他们还有案子悬着。

  在2004年前后,由于科学技术有限,侦破命案的手段趋于传统,以“三定”——定性质、定范围、定措施来开展工作,更多的是以现场勘查、走访调查、矛盾排查等“笨办法”为主。而现如今,随着公安科技信息化深入推进,命案积案逐渐有了“解铃”的办法。

  去年1月,沉积了25年的“8·25”抢劫杀人案迎来转机。

  1993年8月25日,曾某等人在温州市区以招工的名义,将江西上饶人叶某斌等4人骗至杨府山机砖厂码头处,进行持刀抢劫,在遭到反抗后,曾某将叶某斌捅伤,导致叶某斌经抢救无效死亡。从那时起,曾某就开始了逃亡。

  “当时监控数量不足,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库,我们只能依靠现场勘查和走访,而事发地区隐蔽、流动人口密集等因素给我们的侦破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温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夏策回忆说。

  温州市公安局在梳理这一案件相关材料时,发现疑似曾某的行动迹象,于是重新成立专案组侦办此案。根据“三长到场”的要求,派出所长、刑侦大队长、刑侦副局长靠前指挥,与精干警力一同奔赴江西、福建等地开展线索排摸,并最终发现曾某潜逃在广东一带。

  专案组深入调查发现,曾某存在多次迁移记录,并且身份经过漂白,这给侦查工作造成了很大障碍。专案组不放弃不泄气,对曾某的亲属关系和社会联系进行逐一排摸,终于发现了曾某女友的行踪,并逐步掌握了曾某的相关信息,在锁定目标后决定收网。

  “25年前,由于技术手段有限,我们让他跑了,但这次,他绝对跑不掉!”

  2018年1月17日晚,专案组在广东省惠州市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曾某,这一件沉积了25年的“冷案”得以告破。

  2017年,温州警方多策并举侦破年前命案积案21起,破积案数全省第一。2016年至2018年的3年间,温州警方累计破获命案积案50起,占全省破积案总数的28.57%,“破命案积案”成为温州命案侦破的特色品牌。

速破“热案”

  多年“冷案”已经侦破,那刘某志案件会“冷”下去吗?

  “犯罪嫌疑人具备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在案发后,一直用随身携带的雨伞进行面部遮挡,并且在城市绿化带等监控视野的盲区内移动。”温州市瓯海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陈光绪说,“自作聪明,他哪能逃得掉呢!”

  为了躲避城市的监控设备,刘某志一路伪装,缩着脖子,尽可能将面部隐匿在藏青色的雨伞下,他不敢走大路,只敢往小路钻,从事发地温州市瓯海经济开发区一直步行至丽水市青田县温溪镇,其间距离近50公里。

  走到后来,刘某志甚至自己也感觉到这种东躲西藏的行为有点像猫捉老鼠,总觉得有人在盯着他,时不时仰头看看四周,然后猛地将黑色的厂服外套裹紧,神色匆忙地加快脚步。

  如他所料,高清摄像头早就锁定了他这只四处逃窜的“老鼠”。“我们在案发地双堡西路的监控就已经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对于有些监控的盲区,我们做了路线模拟,并最终在温溪镇的摄像头里发现了嫌疑人的踪迹。”陈光绪说。

  由于温溪镇上的监控没有市里的那般密集,锁定嫌疑人没那么容易,但好在2016年下半年时,温州市公安局践行“云上公安、在线警务”的第一战略和情指战一体化工作体系,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第一时间对温州的不同警种、不同领域的警务人才进行调用,将最核心的战斗力立即投入到案件侦破中,这使得视频侦查人才得以快速到位,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刘某志。

  “找到他了!”在确定了刘某志最后的活动地点后,陈光绪立刻指挥进行收网抓捕,最终在4月1日凌晨5点50分,距离发案58小时后,将躲在温溪镇某高架桥下疲惫不堪、正在休息的刘某志抓获。

  这是2019年以来,温州警方破获的第13起命案。自2016年以来,温州警方百分百破命案的记录还在延续。

  在15年前,温州警方侦破一起命案的平均周期大约为7.5天,一些案件“冷”下来后,侦破难度大大提高。时过境迁,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到去年,温州警方破命案的平均周期仅需1.24天,这意味着破案周期整整缩短了近83%,其中有93.3%的命案在一天之内即告破。